今天想借我一个学弟的例子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01
找对方法,核心比你想的更简单
学弟今年研二,在一个严苛的老板手下,每天饱受折磨。
“别给我发什么普刊,你这篇毕业论文至少发个核心。”老板最近定下的毕业目标,直接让他秃了头。
为此他经常点开几百个网站去搜寻文献,逐个手动筛选数据。不仅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还收集到一堆无用又重复的垃圾资料。
好不容易整理完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结论相差甚远。
他只能修改变量,收集新变量数据,再重新检验。这个循环至少要重复个十几遍,直到结果达到预期,才能继续后面的回归分析。
为了这个核心期刊,学弟每天都得熬夜到凌晨。本来红润的脸逐渐枯黄,黑眼圈也一天比一天肿大。现在他血丝密布的双眼,看不到一点生机。
可当他把这篇心血成果递到老板面前,却挨了一阵批斗。论文因各种理由被退回大改:
没有文献积累,不了解前人的学术成果;
想当然,文章太空洞,结论下得过于潦草,缺乏分析讨论;
举例单一,没有详细的数据支撑,不足以推出论点。
但同专业的小李,前不久就作为一作,发了篇南核C刊,在此之前听说他一年发表了5篇SCI。
而且他还有时间参加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数学建模比赛,隔三差五地登上学校荣誉榜,引来大家仰慕的眼光。
简直就是Work Life Balance 大师啊。
为了顺利毕业,无奈的学弟忍不住向她请教。小李直接甩出她的神器:Python。
本来还不太了解,但看小李演示后,震惊的学弟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