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刚刚接入国际互联网。
王兴还在福建龙岩读高一,他家境富裕,父亲王苗给他买了台电脑,他成了中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批人。
千里之外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一位叫姚劲波的化学系新生,他并不是很情愿来到这里,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计算机,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想退学重考。

更早毕业的姚劲波,在2005年效仿美国的Craigslist.org,成立了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稍早一些,他凭借创办易域网——一家网络域名交易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参与创办了学大教育,已经声明鹊起。
分类信息网站,其实是本地生活O2O的雏形。
王兴创办的美团比58同城晚了五年,但他们的故事将呈现出两个走向:往前,姚劲波的58同城是明星企业,备受投资人青睐,但随后将逐步走向边缘化;往后,美团将在惨烈的“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倒在它面前的,包括58的团购项目,王兴将以更激烈的姿态进入本地生活的每个领域。
01 姚劲波与王兴的第一次交锋
早期的58同城进展顺利,姚劲波很快拿到了赛富资本A轮500万美元的融资。
即便08年的时候,58同城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度走到破产边缘,但这只是个小插曲,因为很快,软银富赛追加了4000万的投资,2010年,其又拉着DCM进行了第二轮1500万美元投资,再到2010年12月初,姚劲波又拿到了华平创投600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
58的顺遂离不开两个原因:
第一,当时中国互联网产业仍处于萌芽期,互联网创业的主流路径,是最先嗅到互联网风向的那批人,他们在互联网发展更加成熟的美国,找到一个商业模式,然后照搬到中国进行本土化。
在美国有了参考对象,他们更容易被资本市场认可。58创立之初,姚劲波的设想便是,只要有用户量和收入支撑,再过两三年就去上市。“美国市场肯定认可我们的公司,我只需要说自己的目标是中国行业最大、是中国的Craigslist就行了。”
第二,58幸运地符合了平台经济的特征。
平台经济有四个主要特征:依赖用户的高度参与、供求双方的信息精确匹配、双边网络外部性及大规模跨界。
在当时,市场上分类信息网站并不多,58同城实际上掌握了先发优势,它将本地商户服务信息进行整合,以广而全的信息发布的方式,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
这也决定了58同城的商业模式:基于用户基础获得信息与流量,向企业用户收取接入这些信息与流量的费用,同时向商户收取会员费用。
这是典型的流量思维,在互联网人口红利期,58同城的核心优势,正是丰富的信息服务、长期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以及领先的行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