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创|老建筑化身网红文创空间,平衡产业与流量是个问题

从新世纪初由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厂房改建的8号桥创意园区,到如今大热的以武康路为代表的衡复风貌区文创街区,众多依托旧厂房、老建筑改建的文创空间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一大特色。这些文创空间既展现了国家产业调整的方向与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又将海派文化的精神内容以现代创意产业形式加以展示。随着媒体曝光量的增加,不少文创空间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地。但是,在走红的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流量化对文创产业本身发展的影响,如何平衡“流量”与“产业”是目前文创空间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
 
“二十多年来,上海这座城市上演了上百万产业工人下岗转岗,上万家企业关停并转、调整搬迁的悲壮大戏。但是,工厂倒闭并不意味着厂房倒闭,几千万平米的闲置、空置厂房,成了城市更新最早最快、成本最低的切入点和捷径。”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市文创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夏雨于《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案例》中写道。我们今天熟知的M50创意园、八号桥、三邻桥、1933老场坊等文创园区的原身都是早期工业厂房遗存,在保留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结合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现代产业,不但使老建筑再次焕发生机,还将建筑所展露出的街区精神与海派文化传承下来。
 
 
留置在城市核心区域的厂房主要分为办公和商业两个改建方向。早期的闲置厂房多由原工厂团队自己运营,将办公区域部分出租给外界企业,而原本用于仓储、生产的厂房车间仍处于闲置状态。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创园区多为第三方团队向工厂方租借厂房并进行改造经营,包括前期调研,整体园区改造工程,以及后期招商、市场推广等整体的园区运营。据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静介绍,现有的上海市文创产业园可以大致分为综合办公区、商旅文旅体验区、主题产业集聚区以及文旅商综合体,园区中主要入驻的企业类型包括有文创公司办公室、个体工作室、文创活动工作坊、创意工坊等等。

dawei

【声明】:聊城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