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1,怎样从事互金领域产品运营?

今天把互金领域中最轻量的一种运营工作总结一下,给希望换行进入互金领域的伙伴看到不是那么高的门槛。同时,必须强调,这只是其中一种模式下的运营工作。
 
最近互金领域频频“爆雷”,给从事互金产品运营工作的伙伴带来一个警示:要带着敬畏之心做运营。如果只想着从用户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接着就不管不顾,一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趁着政策调整、行业整顿之际,今天把互金领域中最轻量的一种运营工作总结一下,给希望换行进入互金领域的伙伴看到不是那么高的门槛。同时,必须强调,这只是其中一种模式下的运营工作。
 
今天说的简单点可以称之为:流量运营,在互金领域称之为“助贷”,即除了借款人之外,还有贷款机构和助贷机构,前者我们统称为“资金方”,后者我们统称为“助贷机构”。
 
我们知道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上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本科学习的更多是基础知识,领域宽泛,没有太多焦点。研究生阶段会限定你的研究方向,将你的专业场景化。比如,我认识的一些伙伴,本科学习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习农业信息相关专业,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农业领域。这个时候,他的计算机知识是在这个领域耕耘的基础,他需要额外了解农业的特征和农业领域的知识。
 
做互金领域的运营工作,和上述读书时候本科生、研究生有异曲同工之处。你的用户运营能力、文案功底、活动策划能力,你的逻辑思维、流程化、精细化的工作方式,你的主动学习、积极进取、承担责任的态度,这些仍然是你做好互金运营工作的基础,没有变化。
 
变的可能是以下部分。
 
一、打破原本的认知,突破运营的舒适区,学会跨界
 
行业内有很多知名的助贷型产品,比如还呗、省呗、小黑鱼等,在这些公司做运营工作,不可避免的要跟市场部门、审核部门、资金方打交道。比如说:
 
今天应用市场推广获客10000人,80%的用户因为有资金需求,注册了App。注册App的8000个用户中,有80%的用户觉得申请流程不是那么复杂,自己也有相应的材料,就申请了借款。申请借款的6400个用户中,有50%的用户通过了App的风控体系。简单点如:资料是否完整、身份证拍摄是否清晰、是否进入黑名单等。通过App风控体系的3200个用户,被送给了资金方。资金方的风控一定是各环节最严格的,因为他们负责放款。同时,由他们承担用户逾期、坏账等风险。所以,假设3200个被送给资金方的用户,有20%通过了审核,也就是640人获得了借款的资格。后续就是考验运营功底的时候了,因为用户从注册到申请成功放款的周期或长或短,怎样在时效性不够强的时候,促进用户及时提现使用,以及用户还清借款后促进用户再次借款。
 
在上述工作中,运营要对几个环节负责,以市场为例:
 
运营是最终业务指标达成情况的主导者,所以,市场投放能否协助运营完成月度指标,需要运营去做判断,做规划,以及推进市场。有人会说:“单纯的靠市场投放给产品带来收益,不能证明运营的工作哎”,是的。所以,市场的投放ROI、投放渠道的选择,投放素材的制作,需要由运营来主导。以贷超投放为例,用户在各类贷超或者信息流中看到自己产品的推广页面,接下来会决定是否填写手机号码进行注册,这个推广用的H5需要由运营主导制作。我们可以在单个CPA不变的情况下,推广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升UV→注册的流量转化。在上述H5投放过程中,怎样能在市场CPA或者CPS投放成本不变,投放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提升UV→注册的转化率呢?做好A/B Test,基于数据去优化投放的H5页面。除了A/B Test,去提升UV→注册的转化,我们还需要对渠道质量负责,仍然需要借助数据来做分析。你想,一家资金方,不可能肆无忌惮的给你们带来的用户放款,如果你们的用户质量很差,借款之后无法及时还款或者出现坏账等情况很严重,资金方就会考虑是否跟你们继续合作。这个情况下,我们要分析不同渠道过来的用户的行为表现,基于用户行为,做优质渠道的用户运营。
 
除了市场工作,运营需要推进资金方的合作事宜:
 
比如上述在举例的时候,我们假设送给资金方3200个用户,有20%通过了审核,也就是640人获得了借款资格。如果资金方调整了审核通过率,把20%变为10%、5%甚至更低,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同样推广和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获得的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损。我们需要跟资金方沟通,为何会降低某个环节的通过率,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协助资金方调整或者恢复通过率。除了最让我们关心的通过率之外,还有单个用户的授信额度,整体放款量等等。比如,以前一个通过审核的用户,资金方可以给他授信100000元,现在平均一个通过审核的用户只能获得5000元授信,这会大大降低用户借款的欲望以及借款带来的收益。这些都是运营需要主动发现和推进的工作。
 
在互金领域,运营需要主动突破自己的工作边界,要具备商务同事的沟通、合作等能力。但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在助贷模式下,资金方就是当之无愧的“爸爸”。
 
二、运营和产品之间更加无缝化的衔接
 
前几天,公司新来了一个运营同事,我负责做他的试用期导师,沟通我们这款产品日常的一些工作时提到了产品优化,他直接插了一句:“我知道,就是给产品提需求”。我说,对,是给产品提需求,但有一些不一样。
 
如果自己家的互金产品不是为了打造成平台型如51信用卡、卡牛这样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运营的核心目标就是营收 。运营的title也可以称之为“商业产品运营”。既然加上“商业”二字,工作重心也就不言而喻。我说:“你以前经历过得电商、O2O、视频产品,他们的产品流程改进、产品体验优化大多时候由产品经理主导,在我们这里不是。产品经理更多负责一些国家监管、银行合规等要求的落实。在产品中最重要的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基于不同资金方风控要求下的用户申请流程,一个是怎样实现产品商业化变现的项目实施。这两个部分,运营需要主导参与。你可以主动推进资金方是否可以砍掉某个申请步骤直接提升申请率或者协助产品经理在申请过程中增加一些激励措施提升用户申请完成率。”商业化变现也是纳入运营规划的工作,怎样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最大化实现流量变现。继续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你送给资金方3200个用户,资金方通过了20%,也就是640个用户,剩下的2560个用户是无法在我们现有资金方借款的。那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几种解决方案:比如当用户申请被拒之后,我们给他们推进一些其它贷款产品的广告,我们赚取广告费;我们是否可以把被拒的用户转入其它风控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的资金方,给这部分用户多一个借款的口子;我们可以给被拒的用户送一些免费的保险、理财产品,进而由保险、理财等产品提供方对这些用户进行二次营销。
 
最后,产品原型和需求文档还是由产品经理来完成,但是运营在其中扮演的作用会更加显著。
 
三、运营逐渐变成了数据分析师
 
2017年的时候,我通过微信采访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苏杰老师,其中一个采访问题是:为什么选择从事产品经理这个工作?苏杰老师给的回答中,有一句是产品经理这个工作门槛不是很高。
 
运营更是如此。相信很多选择毕业后从事运营工作或者转行做运营的朋友,并不是全都为了改变整个世界,可以让身边的人活得更好。大部分会考虑怎样可以让自己更舒服,所以选择从事了运营工作。运营领域,如果说专业性强一些的,无非是“数据分析”。(我们讨论运营领域的数据分析,所以如果有从事数据安全、建模等相关数据分析的同事,请忽略。)
 
进入运营领域,大家首选的一定是热门的或者高端的比如:新媒体运营、产品运营这些,或者是自己即使在其它领域或多或少也了解过得比如: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等。很少零基础做数据分析。
 
进入互金领域,每天都要盯着数据,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证券公司工作,桌面上四五台显示屏,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的场景。我们虽然没有那么浮夸,但显示屏上时刻有各种数据后台,各种数据报表,每个小时至少盯一次数据,是再平常不过的。
 
运营需要通过各种报表、各种分析手段去从茫茫的数字中,找出一些有效的、无效的、异常的、待优化的东西。
 
运营最怕的是什么?做了很多事情,却没人知道,也不知道哪些是运营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出来哪些是运营的产出。相信注册过某些贷款产品的用户,一定会从注册起,收到各类不同产品的短信、电话。以短信为例,这是有成本的,我们每天推啊推的,用户收到了没?用户点击了没?转化了没?或者说,短信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些都需要通过数据去做验证,而不是当一份工作成为日常并且习以为常之后便觉得理所当然、继而一成不变。我们要保持对数据的敏锐性、要学习一些数据的理念,要掌握类似A/B Test的一些数据测试方法,要学习vlookup等一些excel的高效处理办法。运营,永远要向迭代去要数据,也要依据数据去做迭代。

dawei

【声明】:聊城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