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在更多老年人眼中,适老化App主要解决了“字体大小”的问题,但有“形老神不老”之嫌,多数内核并没有改善,这与大字形成反差显得更加突兀。另外不断提示“老年版”,也让部分用户感到不适。
2、走访过程中,老人们多表示不知“长辈模式”的存在,普及率较低。如何宣传、引导更多适老化App的使用,是未来多方需要破解的难题。
3、“怵”网,仍然是目前老年人面临的首要心理鸿沟。专家指出,老人遗忘曲线短,所学技能经常遗忘,数字助老教学亦成为刚需。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一直以来,为消弭数字鸿沟,让老年人享受更多数字红利,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随着政策指令的下发,各类适老化App被提上日程。但在推进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
重阳佳节之时,那些一直在推进适老化改造的互联网App们,真的做到敬老了吗?
形老,神不老?
据新浪科技实测,目前,包括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在内的近九成以上互联网企业,已完成了不同程度的App应用适老化改造,无论是在现有软件基础上开设“关怀模式”的适老版界面,还是单独开发适老大字版App,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大为是一位64岁的老者,使用智能手机已有四年,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并未推出之前,他就已经迈入网络世界的大门。在对比体验了适老化改造前后的App体验之后,他的感受是——“按钮与字体变大了,广告也少了,操作起来方便了不少,自己使用的频率变高了。”
“戴上花镜不用凑那么近了”,这是张大为最直接的感受。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一些不友好的体验状况,正成为他新的“障碍”。
微信长辈“关怀模式”
“虽然按钮和字体放大了,但有一些视频和图片上的固定文字还是很小,与放大后的字体、界面搭配很突兀”,张大为表示。在此之外,他还提及一些App似乎在刻意提示自己是一个老人,“用个软件都得提示用的是老年版,这让我难免有些不舒服”。
据他介绍,一些适老版App推送的内容,与主流资讯平台存在严重差异,更多是影视类产品、娱乐性内容等。但事实上,他更想接触一些前沿的观点、新鲜的事物。
形老而神不老——这是互联网应用适老化的一个缩影。如何真正地从用户角度出发,将产品体验做到老人的心坎儿上,仍有值得改进的空间。
事实上,相比于张大为这一类长期使用智能手机的成熟网络用户,大多数老年人对于适老化App的感受与认知,则要薄弱得多。
“还有专门给老人用的App啊,我一直没听过,平时主要是打电话,没有用过这些东西。”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说道。在新浪科技走访的小区,八成以上的长者,对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情况知之甚少,多数人则直接表示“自己很少用智能手机”。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从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
网络世界为长者们开设的“长辈模式”已经打开,但大多数的长辈们,对此却并不知情。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曾指出,“长辈模式在老年人群体中认知度低,这个问题肯定是存在的。”在他看来,工信部出台相关文件后相关企业及时反应,这一行动符合适老化发展趋势,是一种明显的进步。但对于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没有人用这一事实,“多方合力加强宣传来破解这一难题,普及、宣传、引导适老化App的使用,却是不可或缺的。”
“怵”网仍是首要心理鸿沟
随着数字化技术加速覆盖至医疗、养老、交通出行等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老年群体正面临着更显著的数字鸿沟。此前,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
在近期一场由国家反诈中心、工信部反诈中心等单位联合召开的蓝马甲助老服务活动中,长期参与助老服务活动组织的工作人员张建亚在对新浪科技的介绍中,将目前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从心理鸿沟和技术鸿沟方面进行了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