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龙资本赶考背后: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 难躲研发及资金压力

继寒武纪夺得“AI芯片第一股”之后,AI四小龙都忙着IPO。9月9日,冲刺港交所失败后的旷视科创板IPO过会,8月27日,商汤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此前,云从科技过会科创板,而依图科技则在终止科创板上市计划后又传出有赴港上市的计划。一时间,AI四小龙向资本市场IPO攻势备战升级。
 
 
  一边是AI四小龙集体闯关资本市场,上市之路一波三折,另一边是头顶“AI芯片第一股”光环的寒武纪在资本市场坐的冷板凳,A股上市一年时间股价跌跌不休,跌幅近七成。为何AI芯片企业纷纷选择闯关IPO?
 
  营收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 难逃亏损魔咒
 
  纵观AI四小龙的发展史,都是戴着光环诞生,融资总金额均超过数十亿元。在业务布局方面,AI四小龙的均在安防、金融、零售等场景进行落地布局,因而在提供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上或面临同质化问题。
 
AI四小龙资本赶考背后: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 难逃研发及资金压力
 
  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2018年至2020年营收分别为18.53亿元、30.27亿元、34.46亿元,同比增长63.36%、13.84%。虽然营收规模逐年递增,但增速已出现明显放缓态势。
 
  同期,旷视营收分别为8.54亿元、12.6亿元,13.91亿元,同比增长47.54%、10.4%;云从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同比增长66.74%、-6.44%;依图营收分别为3.04亿元、7.17亿元、3.81亿元,同比增长135.86%、-46.86%。由此可见,商汤、旷视营收增速均出现明显放缓趋势,而云从、依图2020年营收则出现负增长现象。
 
  在营收规模上,商汤科技位居AI四小龙之首,甚至超过了旷视、依图、云从的总和。但如果对比A股市场上的海康威视(002415,股吧)、科大讯飞(002230,股吧)等,商汤科技的营收规模只能排在后列。
 
 
 值得注意的是,AI四小龙的营收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同时,亏损却在持续。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2018年至2020年亏损分别为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同比扩大44.71%、144.73%。同期,旷视亏损分别为28亿元、66.4亿元、33.27亿元;云从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7.2亿元;依图亏损分别为11.68亿元、36.47亿元、13.03亿元。由此可见,商汤科技亏损正在持续扩大,而旷视、云从、依图亏损在2020年虽有所收窄,但近3年的亏损总额分别高达127.67亿元、26.83亿元、61.18亿元。
 
  研发上舍得“砸钱” 现金流压力巨大
 
  作为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AI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根据沙利文报告预计,全球人工智能赋能的商业价值将于2025年达到10万亿美元,占2025年全球GDP的8.6%,2020至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2%。
 
  在计算机视觉应用领域,AI四小龙已经抢占了超40%的市场份额。根据IDC中国2020年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市场份额前5名的分别是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海康威视、云从科技、依图科技。
 
AI四小龙资本赶考背后: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 难逃研发及资金压力
 
  众所周知,AI产业是重技术研发,其一大特点是前期投入资金巨大,且回报周期长。从AI四小龙动辄上十亿的大手笔研发投入也可看出,AI四小龙在研发上的重视程度。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商汤研发费用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研发占营收比达45.9%、63.3%、71.3%;
 
  同期,旷视研发费用分别为5.98亿元、9.33亿元、6.61亿元,研发占营收比达70.02%、74.05%、92.32%;云从研发费用分别为1.48亿元、4.54亿元、2.47亿元,研发占营收比达30.58%、56.26%、32.72%;依图研发费用分别为2.91亿元、6.57亿元、3.81亿元,研发占营收比达95.72%、91.63%、100%;
 

dawei

【声明】:聊城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