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收到骚扰电话、短信询问“您租房么”、“孩子找家教么”、“需要保姆么”,当我们面对这些骚扰信息不胜其烦时,或许在隐秘的角落,我们的个人信息正在被一只无形的黑手“偷去”。
监管为个人信息保护上“双保险”
当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平台便利的同时,用户信息泄露的隐患问题也愈发凸显。从两会到“3·15”,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对App收集个人信息的监管也在持续加码。
监管重拳个人信息保护 用户协议“强行同意”将成“过去时”
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3月1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杨小伟透露,正在加紧制定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力争在法律层面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提供保障。
紧接着,3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对地图导航、网约车、即时通信等39类常见类型App规定了“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随着监管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拳出击,行业标准的制定发布,一方面,随着个人信息保护行业标准的发布,监管上的愈发重视,可以正向促进整个行业对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当越来越聚焦行业细分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标准、管理、规范出台,对企业到个人乃至整个行业来说,都将进一步提升对信息保护重视的思维和意识,也为个人信息保护加上了一层“双保险”。
非必要个人信息权限开放完全交由用户
今年以来,工信部已累计完成29万款APP技术检测,对1862款违规APP提出整改要求,公开通报319款整改不到位APP,组织下架107款拒不整改的APP。截至今年4月,工信部已发布13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客户端通报。这些被通报责令整改的APP,所涉问题大多集中在,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违规、超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
监管重拳个人信息保护 用户协议“强行同意”将成“过去时”
或许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想下载一个短视频APP,很可能需要提供摄像头、语音、相册、通知栏等信息权限,必须勾选“我已阅读《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未成年人请确认已在监护人陪同下阅读”的选项,否则,只能选择“不同意,暂不使用”的选项,这也意味着,用户不提供个人信息,将无法下载获取使用该APP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