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毅透露称,为开启优化股权结构,印象笔记正在进行A股市场IPO的新一轮融资。自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18年正式独立,印象笔记从“水土不服”到重新生根发芽,演绎出了自己的独特故事,但这似乎刚刚达到了唐毅的及格线,面对两年后要上市的规划,印象笔记又如何向资本市场展示内在逻辑?
印象笔记的“刚需”与“冗余”:转型B端姗姗来迟
2012年美国多功能笔记类应用Evernote进入中国市场后,全新的品牌名称印象笔记应运而生。2018年,印象笔记完成了重大股权重组,从Evernote中正式独立,重组为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实体。重组之后,Evernote、投资方(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管理团队各持有约三分之一股权。
对于2012年的印象笔记而言,作为Evernote的中文版产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水土不服一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刚进入中国市场,产品并未进行本土化定制,不支持手机号注册、不支持微信号注册……虽然Evernote也在加紧本土化进程的脚步,陆续与微信、微博等平台展开API接口对接合作,但由于产品及研发团队当时均在美国硅谷总部,难以及时快速响应中国用户及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发展起来一直束手束脚。直到2018年独立运营后,印象笔记才开始改头换面,试图大展拳脚。
唐毅的资本逻辑:印象笔记盈利模式单一 国内上市背景下或无缘科创版
从印象笔记笔记版本的更新频次上看,七麦数据显示,印象笔记1.0次/周、腾讯文档0.8次/周、有道云笔记0.5次/周,印象笔记保持每周更新1次的迭代速度。但是,近两年,随着功能的不断饱和,如何平衡“刚需”与“冗余”,成为印象笔记丞需考虑的问题,一部分浮夸的功能设计,似乎更多给人一种炫技的感觉。
图:用户反馈信息未经证实,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图:用户反馈信息未经证实,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在苹果Appstore评论区,部分用户对印象笔记广告骚扰、功能冗余等问题争议较多。这对于十分注重C端用户留存和付费意愿的印象笔记而言,应是接下来发展丞需着重考虑的重中之重。
根据印象笔记当前的业务布局的三大版块来看,第一,To C端,管理个人信息的智能助手 ——“印象笔记”;第二,To B端,针对企业级用户的团队工具 ——“印象团队” App;第三,平台端,信息内容整合平台——“印象识堂”。
事实上,2015年印象笔记就意识B端用户的需求,在C端产品添加团队功能,和Evernote同步推出印象笔记企业版服务,当时的企业版和C端,从账户到数据存储到用户的交互全部是在印象笔记一个前端实现。印象笔记高级总监张勇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印象笔记2018年就决定将B端的服务单独拆出来做一个独立的App,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企业端用户基于场景的办公协作需求。
唐毅的资本逻辑:印象笔记盈利模式单一 国内上市背景下或无缘科创版
但在2018年完成独立拆分2年后的时间,To B端产品“印象团队”才姗姗来迟,这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响应时间上并不占优势。资料显示,“印象团队”APP于2020年4月开始内测,8月正式上线。
两年后A股上市 印象笔记无法逾越的门槛与营收增长
纵观目前整个远程高效协同办公市场,巨头的脚步步步紧逼。国外,苹果备忘录功能不断更迭,推陈出新;国内,竞争更是白热化,腾讯文档、有道云笔记、石墨等,涌现出一批中国互联网巨头旗下做文档和知识管理工具的公司。今年疫情期间更是让不少公司抓住远程办公的风口,借势吃尽用户规模增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