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又一年诺贝尔奖揭晓。今年的科学类奖项由欧美科学家包揽,这再次触发了公众对科学和创新话题的探讨。其中,我国高新科技被“卡脖子”的问题,依然是讨论重点。中国的科技水准,究竟何时才能全面进入世界顶尖行列?如何才能突破当前难关,成为真正的科技大国?本文以不同于传统认知的新视角,重新分析了技术、需求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认为由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冲击引发的大规模国产替代试验,为我国推进新一轮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思路,国外的技术断供乃至技术封锁,反过来正是“中国创造”的机遇期。
作者分析,从数据上看,华为事件后,国产半导体行业被激发出扩大产能和高端研发的动力;同样,疫情引发的物资短缺中,国产医疗设备也迅速迭代更新,甚至打破了一些外企的尖端垄断。作者指出:以往国内外的各种创新理论,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技术标准,而忽视了市场在创新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前我国自主创新遇到的最大阻力,越来越不是技术差距问题,而是市场和应用问题。
如何让国内用户接受自研自产的产品,与跨国企业争夺市场份额,是国内高新企业的一大难题。因为只有面向真实市场需求来定义技术和开发产品的创新行为,才能获得持续市场应用,进而发展出突破“卡脖子”难题的有效路径。当前,美国的技术断供确对中国关键企业和产业造成了明显伤害,但这种困难只是暂时性的,也是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跨越的障碍。作者认为,我们应牢牢把握以庞大用户为基础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利用本土用户企业对中高端技术的持续和紧迫需求,全方位地支持、引领和鞭策上游生产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