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应用难题?

由环球专网通信和慕尼黑展览联合主办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21年10月29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举办。本次高峰论坛将围绕“5G+工业互联网”领域关注的内容、政策性热点和当前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聚焦前沿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在会议筹备期间,我们特推出系列专题,共同探讨与“5G+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和应用问题。今天推出第二期。
 
01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但刻不容缓
 
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发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拉动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前不久工信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并指出到2023年,我国工业企业及设备上云数量比2020年翻一番。为了助力企业上云,其实早在2020年5月,国家17部委启动主题为上云用数赋智的“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以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形式,共同构建起的“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推进机制。
 
目前大量中小企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探索阶段,我国制造业中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据环球专网通信近日就“5G+工业互联网”应用问题对10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使用5G作业(含内部5G专网、5G内外网,以及5G外网)的企业仅占50%,而未应用5G网络,也无计划建设应用的企业仍有20%之多。由此可见,对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下工业互联网改造的过程,是一段长路,特别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讲数字化转更是任重道远。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大,对经济贡献也非常大,数据显示,我国现有4000多万企业,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因此,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50”,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又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02
 
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难在哪儿?
 
就目前经济形势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虽然借助工业互联网的“东风”,一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但是,我们也应该到,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和地区的工业互联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企业“热”、小企业“冷”的冷热不均现象仍较为突出。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安全、成本、数据三个方面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普遍性障碍。
 
首先是对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存在担忧。虽然网络、平台和安全作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三大要素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我国已构建起国家、省、企业三级安全监管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支撑产业薄弱,50%左右的工业PaaS平台采用国外开源架构。同时,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相关安全标准或规范尚不健全。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财务、生产经营等数据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企业经营将面临较大地风险,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抱有一定的疑虑。
 
其次是成本。在调研中,一些企业认为,工业互联网不仅是“软件”,还需要硬件的支撑,比如支撑设备监测体系需要用到大量的传感器等,硬件达到智能化要求,基础有了才能实现互联,对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因为硬件价格较高,同时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所带来的收益无法精准评估等问题,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也限制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第三,从数据采集方面来看,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都没有实现制造工序数据化。同时,在市场上面向特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系统性解决方案也比较欠缺,导致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流通和数据应用等方面存在短板,目前大部分平台对于工业知识、模型和历史数据的沉淀不足,离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尚有差距。
 
总之,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上,中小企业由于转型升级前期投入大、改造时间长,甚至在应用工业互联网过程中还会面临一定的运行风险和技术融合难点,这些问题都压抑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应用意愿,严重制约其升级改造。

dawei

【声明】:聊城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