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社群卖低价优质水果 这家销售“惨不忍睹”的原因

去年9月份,我分析了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一个社区水果店+500人微信群的成功运营故事,对于老板来说,什么新零售、线上线下的概念都不重要,但是她确实把一个40平的小水果店,开成了100平、拥有三四个500人活跃群的成功新零售水果店。
 
这篇文章整理出来后,有人怀疑是“编”的,但更多的是收藏、转载与赞扬。
 
附上原文《从一个500人社区水果群看新零售运营 传统企业已经“咸鱼”翻身了》
 
事实上,这家老板的生意仍然红火,而爱吃水果的我,有时候为了舍远求近,会在公司楼下的水果店买些吃吃。
 
然后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有低价有优质水果的这家水果店,社群建得却“惨不忍睹”。相比于此前分析的那家红火生意的社区水果店,公司楼下的这家店生意简直算是“萧条”。
 
最要命的是,2018年年末因为工作需要,我必须学习“用户增长”的具体方法,而我在描葫芦画瓢学习别人也做抽奖活动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拿一个“888元”的抽奖红包就能轻轻松松聚集2万用户,我拿着“666元现金红包+299天猫精灵2个+99小米蓝牙耳机3个”的奖励却只聚集了608人!想哭!而且!最终中奖的人中还有4个是不符合条件的!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越发让我清醒了:有时候你以为你做对了“形式”,其实别人内在的“精髓”运营方法,你一点都没看见。
 
有关“用户增长”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远,今天,我们先来分析下这个被互联网人纷纷叫好的“新零售”,同样是有着高性价比水果(产品),同样有社群,为什么有的水果店轻轻松松做火了、有的水果店却很“萧条”。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把上次分析的、成功做出高质社群的水果店称为店铺A,公司楼下这家不温不火的店铺称为店铺B。
 
在上次的总结中,店铺A,即便是别人家很难卖出去的高档榴莲、车厘子等高价进口水果,也能成箱成车地卖得红火,主要方法有三:朋友圈集赞特价、“团购”有优惠、微信群限时特价。他们的主要优势有:货源上优质又低价,渠道上利用最简单的微信群,服务上配上现切、现剥又现配送。
 
店铺B呢?我带大家先了解一下。
 
他们建群的方法是:店铺里所有的水果都用包装的形式,贴上微信二维码,店员在用户买单的时候偶尔会提醒加微信、且提示会免费配送。
 
目前群中人数72,为了让用户加群,群主还做过一次活动:拉5人进群送柠檬或百香果一包。据我看到的效果是,群里成功增粉5个。
 
店铺B在群里目前的主要销售方式有:
 
第一、群内卖果盘、免费配送
 
针对写字楼里的用户,从果盘入手真没错,可惜购买者依然寥寥。
 
对比于店铺A,店铺B在做免费配送服务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店铺A处于小区门口,除了自己小区,周边二十分钟可达的小区也都配送。
 
店铺B目前处于的阶段是:这座写字楼的用户群体都还不曾被带动。
 
失败原因如下:
 
1、群用户基数太少
 
2、水果盘价格优势一般
 
3、没能找到带动用户分享的方式
 
昨天下班在楼下买回了一袋粑粑柑+两个火龙果,都是特价又异常可口的水果。今天中午闲谈的时候就把这两种水果推荐给了同事,相信下班后她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去买了尝尝。
 
你看,这是我主动做的一个小分享,分享的主要原因是:好吃又实惠。店铺B的果盘却并不符合“好吃又实惠”的原则,所以并不适合用于增加用户。
 
其实果盘本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用户增长“产品”,因为它太适合上班族食用了。假如这样,借助下店铺A的成功经验,拿高价的水果做拼盘促销,也来一个“团购”有优惠呢?拼团这个活动本来就更适合办公室。
 
还有一个策略,寻找到整栋大楼里的后勤人员,每天的下午茶给员工买一份新鲜的拼盘,9.9元都能拼出百八种丰富果盘来。
 
第二、春节期间发了一次礼盒图片
 
操作方法异常“潦草”,就是发了一次礼盒图片!往群里晒了一把店里有的礼盒而已。
 
店铺A在春节这个档口卖得如何?这么说吧,如果你打开群,打开老板的朋友圈,就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车车厘子、水仙芒送货了,山竹、榴莲走起,粑粑柑、甜心柚、猕猴桃一车……分分钟就是整车的配送。
 
留下店铺B几张冷冷清清的图片在那里暗自凋零……
 
这几张图片看上去像不像老板给你布置了一个做活动的任务,然后你为了交差就拍了照、发了群,任务做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的,店铺B的发布的礼盒图片没有半丁点儿的作用!
 

dawei

【声明】:聊城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