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快药处方药购买机制被怀疑 相比融资俞雷更应关注消费者口碑

编者按:近日,互联网医药健康企业叮当快药宣布完成10亿元的B+轮融资,就在此消息为医药电商注入“兴奋剂”之际,一则《广东GSP跟踪检查药企 整改涉叮当快药》的消息不胫而走……除了遭遇监管部门的限期整改,叮当快药在配送环节机制、时效与药品质量监管方面,也屡遭用户投诉,而藏在叮当快药一系列问题背后的是,供应链分配机制与用户频次低的难题。
 
  叮当快药10亿融资背后:为解“燃眉之急”?
 
  公开资料显示,叮当快药自2014年成立至今,已先后完成了6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22亿元。最近一轮融资是,今年10月20日,叮当快药宣布完成10亿元的B+轮融资。
 
叮当快药处方药购买机制遭质疑 相对比融资俞雷更应关注消费者口碑
 
  叮当快药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加快公司战略项目“千城万店”的城市布局。
 
  今年4月,叮当快药启动“4+7”带量采购品种慢病药补贴活动,宣布以平台补贴的方式下调各类慢病药品价格,最高降幅达86%。
 
  目前,叮当快药低价药品仍依靠平台补贴,资料显示,2020年4月份,叮当快药启动“4+7”带量采购品种慢病药补贴活动,以平台补贴的方式下调心脑血管疾病、肝病、哮喘等各类慢病药品价格,最高降幅达86%。同时,1元药品专区靠“邀新拼团”吸引新客入驻,此次B+轮融资虽然引入了新的投资机构,但在市场销售数据层面,叮当快药仍未宣布突破性进展。
 
  据悉,叮当快药曾在2018年提出的“百城千店”计划,如今2年的时间,计划提速背后,难掩的是叮当快药在配药机制整合及运力方面的焦虑。
 
  今年9月底,叮当快药CEO俞雷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叮当快药无人配送车已经进入到常态化运营阶段。
 
  事实上,配送的问题本质上是平台算法机制及运力的难题,仅靠无人配送车目前仍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一方面,今年疫情影响,四大上市连锁药店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及一心堂的股价与年初相比均已翻倍,而叮当快药订单量激增的同时,带来的是用户投诉量的激增,直接导致口碑极速的下滑。
 
  另一方面,面对突增的订单量及激增的用户投诉,对叮当快药而言,在运力、配送机制、时效和平台服务上都提出了更多的考验。而一直屡被投诉的配送时效、以及药品质量监管等问题,却一直裹挟着叮当快药的步伐。
 
   叮当快药处方药机制合规性遭疑 用户投诉不断
 
  今年疫情期间,叮当快药迎来了用户口碑的“滑铁卢”,自今年1月份以来,叮当快药在黑猫投诉量累计增长157条。截止目前,黑猫投诉、聚投诉平台显示,叮当快药如今的投诉量依旧在增长,其中“药品配送超时”、“药品质量问题”等为投诉重灾区。
 
叮当快药处方药购买机制遭质疑 相对比融资俞雷更应关注消费者口碑
 
  10月12日,匿名用户在黑猫平台投诉反映在叮当快药购买的避孕药品无效,怀疑药品资质及渠道;9月29日,匿名用户称其在叮当快药购买的菊花茶里有虫爬,怀疑叮当快药所售药品存质量问题。
 
叮当快药处方药购买机制遭质疑 相对比融资俞雷更应关注消费者口碑
 
  此外,完成新一轮融资后,正在开展“千城万店”战略布局的叮当快药,药品配送环节上仍问题频发。据微博上多名用户反映,主打“28分钟到家”的叮当快药,存在配送药品超时的问题。10月28日,据江苏为“The_cutestLu”的用户反映,其在叮当快药上购买药品等了2个小时还没送到。
 
叮当快药处方药购买机制遭质疑 相对比融资俞雷更应关注消费者口碑
 
  除了配送时效屡遭质疑,经测试发现,叮当快药部分常用药的药价比其他电商平台或线下药店要高。例如,仁和蒲地蓝消炎片在叮当快药App上价格为24.7元,线下药店百康药房价格为19.9元,在某电商平台价格为12.8元。
 
  此外,在叮当快药购买处方药时,会出现“此药品为处方药,需咨询医生开具处方购买”的提示。在提交相关订单后,需要填写身份证、症状等相关信息,随后相对应医生会进行在线询问。

dawei

【声明】:聊城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