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Fun的命续上了吗?
日前,共享汽车平台“GoFun出行”宣布完成数亿元的B轮融资并将品牌升级为“GoFun科技”。据悉,这是2017年以来,GoFun科技完成的首次融资,此次融资投资方包括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系基金,以及原股东奇瑞新能源。与此同时,GoFun科技CEO谭奕透露称,GoFun科技未来还有上市计划,目前正在与国内投资银行进行相应规划。
但历经共享汽车清退大潮、商业模式尚未跑通的情况下,GoFun科技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多变数,探索轻量化的道路同样任重道远。此外,用户口碑下滑、深陷投诉等原因也成为了GoFun科技成长道路上亟需跨越的一座大山。
共享汽车“终极决战”将至 GoFun仍需持续“输血”
2015年,可以说是共享汽车的井喷之年。彼时,GoFun出行、途歌、神州iCar、盼达、EZZY等初创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截至2017年初,赛道中挤满了玩家,共享汽车企业一度超过300家。
与此同时,资本的青睐也让行业越烧越旺,阿里、百度、滴滴等纷纷站队,都想入场分一杯羹。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迎来了超千亿元的融资,其中共享汽车获得的融资就超过700亿元。
眼看高楼将起,转瞬间却轰然崩塌。仅两年以来,途歌、盼达用车、GREENGO绿狗租车等或倒闭或退出市场,盼达用车、立刻出行都爆出押金难退等问题,至今仍有用户为押金退还而苦恼着,共享汽车行业似乎走入了困境。
其中,倒下的玩家或缺乏持续运营资金,或经营不善。用户体验差、技术不过关等问题成为共享汽车发展的阻碍,同时共享汽车还存在车源、运维成本过大的问题,而这背后则是盈利模式的难跑通。在看不到盈利之前,投资方对共享汽车领域同样保持观望态度。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享汽车融资仅15笔,融资额约12亿。
虽然谭奕在去年年底的战略发布会上表示,在单车/整体毛利层面,Gofun出行已在厦门、北京、佛山、广州等25个自营城市,以及南充、遂宁、达州、广安等29个加盟城市实现盈利。但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市场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此外新的竞争阶段的来临也会给其带来更多挑战。
分析人士认为,共享汽车跟共享单车一样,本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在行业发展初期,规模与成本是一个相矛盾的东西,想要占据更多的市场就需要更多的资金,而基本前期都是“补贴”的打法,这也导致回本的时间线越来越长。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要么继续砸钱扩张,要么被别人“吃掉”。
“GoFun就目前来看,可以说是熬过了行业群雄争霸的时期,但新的阶段同样到来,即巨头纷争的时代。如同当年的共享单车,在乱战中最后仅存的几位玩家更是‘贴身肉搏’。可以预见的是,GoFun想要做行业的老大,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烧更多的钱”,上述分析人士提到。
Gofun广积粮、欲称王背后:陷入投诉泥潭 谭奕亟需盈利时间表
极光研报显示,共享汽车平台月均DAU前五的企业中,除了GoFun出行外,还有联动云租车、EVCARD、摩范出行、盼达用车等玩家紧跟其后。从数据来看,联动云用车DAU已接近GoFun出行。从资本来看,剩余四家玩家背后则分别站着国盛集团、上汽集团(600104,股吧)、北汽集团、力帆集团等资本方,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的最后一年,接下来如何做到盈利依旧是GoFun科技乃至每一个共享汽车企业所面对的大问题。
GoFun欲“两条腿走路” 口碑下滑或制约发展
作为首汽集团的“爱子”,GoFun科技可以说是首汽集团布局移动出行服务产业的重要关键一环。尽管有首汽集团作为支撑,但寻找出路对于GoFun科技来说仍然重要。
“这次B轮融资应该是我们新业态的A轮,投资人投的不是同一个东西”,谭奕上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新业态即进行品牌升级,打通出行产业链,形成母品牌“GoFun科技”以及两个子品牌“GoFun出行”和“GoFun车服”。
不过这条路同样不好走。
据了解,GoFun车服将提供取送保养、取送修车和取送洗车等一系列车后服务,但目前汽车养护赛道中早有“途虎养车”等玩家盘踞,此外,4S店也将成为GoFun出行的直接竞争对手。
关于GoFun出行。谭奕则提到:“通过多项尝试,引入了C2C模式,让C端私家车进入车队,还将自营的门店转为加盟”。同时,他还表示,GoFun出行未来还会和主机厂合作,在购车的阶段就引入“出行包”,让车主通过共享租车的模式来抵消购车成本。
换言之,就是在GoFun出行在原本的B2C模式的基础上引入C端的私家车,而将采购车辆等成本嫁接给车主,平台只需要承担管理和日常维护费用。